濟南物流公司:【行業觀察】讓物流循環起來:構建綠色、
發布者:振宇物流 發布時間:2018-11-30 09:14:09
11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延續和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政策并擴大適用范圍,擴大開放更大激發消費潛力;部署推進物流樞紐布局建設,促進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
會議指出,要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多措并舉發展“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體系,確保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明顯降低,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高質量發展。要大力培育供應鏈物流、快遞和電商物流等新模式,促進物流體系智能綠色、高效便捷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剛過去的雙十一,又是一個剁手的節日。從數據上看,2013年-2017年,中國的電子商務從10.28萬億元增長到29.16萬億,年均增長接近30%,網絡零售交易額從1.85萬億增長到7.18萬億,已連續五年位居全球網絡零售市場第一。
而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另外的數據,整個2015年,中國快遞業包裝物至少消耗了30多億條編織袋、99.22億個包裝箱、169.85億米膠帶,僅膠帶就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
從各種媒體、新聞報道里傳出的聲音,告訴你如果這樣下去,再過幾十年海洋里的塑料袋會比魚還多,減塑呼聲越來越高。
我們看到全球的另一個趨勢, 2018年10月24日,歐盟議會投票批準從2021年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產品。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發布首個全球塑料現狀報告《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圖》,數據顯示,全球只有9%的塑料被回收,12%被焚燒,79%被填埋或隨意丟棄。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對一次性塑料禁塑或者征稅。
一次性塑料,常用于塑料包裝,在扔掉或者回收前只使用一次。這些包括:雜貨店袋子,食物包裝,瓶子,吸管,容器,杯子和餐具。
中國作為廢塑料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國家之一,網購、物流帶來的包裝廢棄物,成為公眾關注焦點。物流中產生的能源和資源消費,都是對資源巨大的挑戰。2017年7月底,國辦印發《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規范洋垃圾入境與固體廢物管理的十八條要求。資源更加成為繞不過去的一個最根本的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
各部委和中國郵政出臺了鼓勵綠色包裝、物流的政策,工信部、商務部也都發出指導意見,推動包裝的減量化、復用化及精細化包裝設計。相關的倉儲配送與包裝綠色發展指引,鼓勵電商與供應商合作,充分利用原廠包裝,減少二次包裝浪費,鼓勵合并客戶訂單,減少包裹數量和配送次數。中國電商平臺也各自發起公益環保行動。
垃圾問題已經超越了環境、固廢管理的范疇,迅速得到國際關注,更多的商業、金融眼光落到塑料和廢棄物市場。世界銀行2018年發表的報告《垃圾何其多2.0:未來固體廢物管理最新展望》指出,2016年,全球近5%的排放來自固體廢物管理,還不包括運輸在內。報告預測,快速城市化、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在未來30年將使全球垃圾量增加70%,每年產生的垃圾量將達到34億噸。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是目前產生垃圾最多的地區,占世界垃圾總量的23%。
2018年8月,花旗銀行的市場研究人員發布題為《重新思考一次性塑料》的報告,指出全球大約一半的消費品包裝由塑料制成,化學公司生產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樹脂進入包裝終端市場。現在已經進入高分子時代,塑料已成為現代世界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而新聚合物材料的發明,也改進了制造和運輸效率。
世界迫切需要重新思考制造、使用和管理塑料的方式,全球在尋找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而常規的經濟發展模式,一直是線性的,從原料到生產、消費,越快越好,越方便越好,從來沒有考慮廢棄問題。
2017年,英國艾倫·麥肯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出版《新塑料經濟:重新思考塑料的未來》,用循環經濟的眼光看待塑料回收的根本解決路徑,讓塑料的供應鏈形成閉環。
2018年1月,歐盟出臺戰略,全面開展塑料回收,采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EPR)。
G7國家中的五國2018年簽署《海洋塑料憲章》,呼吁“向更資源高效和可持續管理塑料邁進”。
2018年10月31日,巴厘島“我們的海洋”大會上,中國塑料循環利用分會作為唯一參會的中國行業機構,簽署了由聯合國環境署和艾倫·麥肯阿瑟基金會聯合發起的“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
回收行業正在面臨多種挑戰。需要繼續推動中國政策層面推進建立垃圾分類體系以及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做到誰污染誰負責,進而提升設備、技術水平,并建立相關的市場機制。 中國也在不斷推動循環工業園區建設,已有塑料回收企業建立起國內回收體系,采用先進技術生產出食品級的塑料,以及利用廢纖維制造成衣的完整綠色供應鏈。
國際上,德國、日本已經成功建立起生產者責任延伸制,以及一次性塑料處理的循環模式。
中國強大的物流供應鏈網絡,需要建立起閉環的商業模式,使得包裝能夠從賣家到消費者,再從消費者回到生產商。除了電商平臺發揮社會責任和網絡作用,還需要更多的專業和行業第三方機構,搭建新的逆向物流網絡,在地理區域發展地方合規的回收循環企業,行業協會給予企業法律法規的指導,以及回收再生技術和標準方面的支持。最終,體系建立還需要成功的商業模式才能得以可持續地發展下去,還需要更多的基礎研究和價格保障制度,搭建企業上下游平臺,才能真正地讓物流循環起來。
來源:物流圈
http://www.pharmagps.com.cn